《资治通鉴》:少一点计较,多一些忍让,才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式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48    点击次数:70

人间这盘棋,落子无悔,却步步惊心。

有人锋芒毕露,寸土必争,最终撞得头破血流。

有人深谙曲直,懂得退让,反而笑到了最后。

煌煌《资治通鉴》,写尽千年兴衰,翻动那些泛黄的册页,你会发现一个朴素却常被忽略的生存智慧:

当所有刀锋都刺向你的自尊时,那个不拔刀的人反而握着真正的权柄。

历史这面镜子,照见的从来不是快意恩仇,而是隐忍的力量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01面对日常摩擦,忍是格局的撑杆跳

陈平,汉初那位总能把烂牌打好的“职场”老油条,深谙此道。

那时他刚当上右丞相不久,位子还没坐热乎,朝堂上就有人跳出来告发他。

罪名挺具体:据说当年在家乡,陈平和自己的嫂子有不清不楚的关系。

更狠的是,还有人举报他当护军时收受将领们的贿赂——钱多钱少不重要,关键是这名声臭了。

这简直是往陈平脸上泼粪,往他心窝子里捅刀子。

流言蜚语像瘟疫一样在长安城里蔓延,连龙椅上的汉文帝都听到了风声,特意召来推荐陈平的魏无知询问。

换做一般人,早就暴跳如雷,拍案而起,恨不得立刻揪出造谣者碎尸万段,洗刷冤屈。

但陈平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“忍”术。

他既没有气急败坏地四处辩解,也没有哭天抢地地证明清白。

当汉文帝带着一丝疑虑和考量的目光望向他,问他是否真有这些污糟事时。

陈平只是平静地、甚至带着点理所当然地承认了收钱的事。

他缓缓道:“陛下,臣是光着身子逃出来投奔您的,不收点钱,拿什么活命?拿什么办事?”

接着,他话锋一转,姿态放得更低:“至于怎么用臣,那是陛下您的圣断。如果臣的计策谋略还值得一听,您就用;如果觉得不行,那些钱都封存在府库里,臣这就辞官,一分不少地奉还。”

这轻飘飘的几句话,像一阵风吹散了满天阴霾。

他没有在道德污点上纠缠——越描只会越黑。

他把收钱归结为生存的无奈和办事的需要,坦荡得让人无法指责。

更重要的是,他把最终裁决权,恭恭敬敬地、毫无保留地交到了皇帝手上。

这份“不计较”个人毁誉的坦然和“忍”下羞辱的格局,瞬间消解了文帝的疑虑。

皇帝不仅没追究,反而更信任他了。

后来那个告发者,据说陈平知道是谁,但他选择了沉默。

甚至,当那人因其他事获罪,陈平还出言相救。

计较,是弱者的铠甲;忍让,才是强者的盾牌。

陈平用他的“不争”,跳过了流言的泥潭,稳稳落在了更高的位置。

他明白,和市井小人缠斗,赢了也是满身泥泞;退一步海阔天空,格局自然撑大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02遭遇羞辱挑衅,忍是智慧的防火墙

时间跳到盛唐,另一位“忍者神龟”级的人物登场了——娄师德。

这位仁兄官至宰相,位极人臣,脾气却好得像尊弥勒佛。

他的弟弟被外放为代州刺史,临行前,娄师德特意找他谈心。

他忧心忡忡地问弟弟:“我们兄弟俩都做到这么大的官了,肯定招人嫉妒,你打算怎么保全自己呢?”

弟弟很认真地回答:“大哥放心!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,我也绝不发火,自己擦掉就算了,绝不让他难堪!”

这态度,在常人看来已经够谦卑、够能忍了吧?

可娄师德一听,连连摇头叹气:“唉!弟弟啊,你这还是不行,你这还是存了计较之心,会惹祸的!”

弟弟一脸懵:“啊?我都让人吐脸上了,自己擦掉还不行?那您说该怎么办?”

娄师德语重心长地传授了他的终极忍术:“他吐你脸上,你擦什么?你一擦,就表示你不满,就表示你在意,就表示你跟他杠上了!你得笑着等它自己干!这才是真本事!”

“唾面自干”四个字,从此成了忍让的最高境界。

这并非窝囊,而是洞察人性幽暗后的大智慧。

娄师德深知,在权力场这个巨大的斗兽场里,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

你越是在意羞辱,越是激烈反抗,就越容易暴露自己的软肋,激发对手更猛烈的攻击。

那些张牙舞爪的挑衅者,最怕的不是你的拳头,而是你无动于衷的平静。

当你的情绪完全不被对方牵着走,他的所有攻击就像打在棉花上,毫无着力点,最终只会自取其辱。

有一次,娄师德和李昭德一同入朝,他身体肥胖走得慢,李昭德性子急,等得不耐烦,回头就骂:“你这个田舍夫(乡巴佬)!”

娄师德听了,非但不恼,反而笑呵呵地自嘲:“对啊对啊,我娄师德要不是田舍夫,谁还能是田舍夫呢?”

这自黑的本事,让李昭德一拳打在空气里,瞬间没了脾气。

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你能击倒多少敌人,而在于没有任何挑衅能让你失去从容。

娄师德用他近乎“荒谬”的忍,筑起了一道智慧的防火墙,让所有明枪暗箭都失效,在诡谲的朝堂上得以善终。

他的“唾面自干”,是看透世情后主动选择的“无敌”状态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03身处权力漩涡,忍是自保的烟雾弹

汉初名相萧何,给刘邦管后勤,堪称“大汉第一掌柜”。

沛县老兄弟里,他是少数几个没被刘邦猜忌弄死的,秘诀就在一个“忍”字,而且忍得极其主动。

刘邦带兵在前线和项羽死磕,他在后方兢兢业业搞生产、送粮草、安抚百姓。

按说这是大功臣啊。

可萧何的门客一针见血地点醒了他:“相国,您离灭族不远了!”

萧何惊出一身冷汗:“何出此言?”

门客分析:“您在关中经营多年,深得民心。皇帝在前线打仗,最怕什么?最怕后院起火!您现在名声比皇帝还响,他能安心吗?”

萧何瞬间冷汗涔涔,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——功高震主,自古就是取死之道。

怎么办?硬刚?表忠心?那都是找死。

萧何选择了最出人意料的方式:自污。

他不再做那个完美无瑕的贤相,开始“贪”了。

他利用职权,用极低的价格强买强卖老百姓的田产、房屋。

消息传到前线,刘邦正被项羽揍得灰头土脸,一听这“喜讯”,不但不怒,反而乐了。

他派人回长安“慰问”萧何:“哟,萧相国也开始搞钱了?挺好挺好,注意身体啊!”

刘邦悬着的心,放下了。

萧何的“贪”,就是主动递上去的一根小辫子,让皇帝觉得:哦,原来你萧何也有私心,也贪财,不是圣人嘛。

这就安全了。

后来刘邦平定叛乱回朝,老百姓拦路上访,控诉萧何强占民田。

刘邦笑嘻嘻地把状纸递给萧何:“你自己看着办吧,跟老百姓道个歉。”

萧何不仅道歉,还主动提出把皇家花园的空地分给百姓种菜。

刘邦脸一沉:“你拿我的东西讨好百姓?”立刻把萧何扔进了大牢。

这看似是翻脸,实则是一次极限施压的试探。

萧何在牢里,不喊冤,不叫屈,更不联络旧部,就安安静静待着。

几天后,刘邦气消了,又把他放了出来。

老头出狱后,蓬头垢面,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进宫谢罪,一句怨言没有。

在权力的刀尖上跳舞,主动示弱、自损羽毛,看似委屈,实则是最高明的护身符。

萧何的“忍”,是主动给自己泼脏水,在猜忌的漩涡里放出一团保全自己的烟雾弹。他深知,完美无缺是最大的靶子,有点“小毛病”,皇帝用着才放心。

他不计较个人清誉的暂时受损,换来了整个家族的平安和事业的延续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04面对宿敌猜疑,忍是坦荡的通行证

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,功高盖世,再造李唐。

可功越大,皇帝心里那根刺就越深。

尤其当太监鱼朝恩这种小人不断进谗言时,猜忌就像野草疯长。

鱼朝恩恨透了郭子仪,几次三番想置他于死地。

有一次,竟然趁郭子仪带兵在外,派人偷偷挖了他家的祖坟!

这在中国古代,是比杀人父母还严重的奇耻大辱。

消息传到军中,群情激愤,郭子仪的儿子们和部将们眼睛都红了,纷纷请命要带兵回长安,宰了鱼朝恩,血债血偿。

整个军营弥漫着复仇的怒火,似乎一场兵变就在眼前。

郭子仪闻讯,心如刀绞,老泪纵横。

但当他抬起头,说出的第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震惊:“都给我住手!”

他强忍悲痛,对将士们说:“我常年带兵打仗,手下的兵卒们也没少挖别人的祖坟。这是报应啊!现在我的坟被人挖了,是天谴,不是人祸!”

他把这滔天的仇恨,归咎于“天意”,硬生生压下了足以颠覆长安的复仇之火。

郭子仪回朝,皇帝李豫(唐代宗)心怀忐忑地提起此事,试探他的态度。

郭子仪伏地痛哭,只说自己带兵无方,约束部下不严,招致天谴,绝口不提鱼朝恩一个字。

这份忍辱负重的胸襟,连皇帝都动容了。

更绝的是郭子仪的“不设防”。

他知道皇帝和鱼朝恩不放心他,索性把自家王府的大门彻底敞开!

任何人,任何时候,都可以直接走进汾阳王府,穿堂过户,毫无阻拦。

他接见客人,夫人女儿就在旁边梳妆打扮,毫无避讳。

有人好心提醒:“王爷,您位极人臣,得注意威仪啊,这样太随便了,小心被人说闲话。”

郭子仪哈哈一笑,道出玄机:“你们不懂。我家养着一千多匹马,几百号吃皇粮的仆人。如果整天大门紧闭,戒备森严,那些恨我的人会怎么想?他们会说我郭子仪想造反!现在我四门大开,坦坦荡荡,连我老婆闺女梳头都让人看,流言蜚语自然就没了。”

最高级的忍让,不是咬牙切齿的承受,而是以坦荡为甲胄,化猜忌于无形。

郭子仪用敞开的大门,化解了最深的敌意。

他不计较个人荣辱,甚至不计较祖坟被挖的深仇,以近乎透明的姿态,向皇帝、向政敌、向天下宣告:我郭子仪,心无鬼蜮,事无不可对人言!这份坦荡到极致的“忍”,成了他功高震主却能安享晚年的终极护身符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结语

千年青史,血泪斑斑。

多少豪杰,败在一个“争”字上。

《资治通鉴》的冰冷墨迹里,藏着滚烫的生存哲学:刚极易折,强极则辱。

陈平的“认贪”,娄师德的“唾干”,萧何的“自污”,郭子仪的“开门”,无不是以退为进的大智慧。

他们不是懦弱,而是看透了人性深处那点不堪的计较。

忍一时,并非风平浪静,而是为了看清暗流;退一步,亦非海阔天空,而是为了蓄力一跃。

这人间道场,处处是擂台。

真正的赢家,往往不是擂台上叫得最响、拳头最硬的那个。

而是台下那个,懂得何时该拂袖而去,何时该含笑不语的人。

少一点锱铢必较的戾气,多一分光风霁月的忍让。

不是认输,是给自己留一条更宽阔的生路。

保全自己,从来不是苟且。

那是阅尽沧桑后,对生命最深的慈悲与智慧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